首页> 其他类型> 那年1978> 第71章 战果

第71章 战果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陈力,有了媳妇,你忘了姐是吧?”
    就在郑书记、林教授等人会面,商谈名贵中药材人工培植技术的推广时,大姐陈翠兰闻讯赶来。
    考上汉西省师范学院化学系的大姐陈翠兰,整个人变了样,神采奕奕,健壮而朴素。
    一进门,她就对陈力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整整一学期,我给你和书兰写了二十几封信,常书兰同志是每封信都必回;
    你这家伙倒好,光顾着写小说,只给我回了一封信……而且!”
    大姐翠兰似乎真生气了,眼角的笑意,却是无论如何都无法遮掩,她继续说道:“你给大姐的回信,就是一篇三万多字的小说手稿?”
    陈力一脸的愕然:“给你三万多字的小说手稿?”
    接过大姐翠兰塞过来的一个大信封,他忍不住笑了。
    得,这一次糗大了,这是把投给刊物的稿子,装错了信封,寄给了大姐。
    那么,写给大姐的那一封信呢?
    邮寄到什么地方去了……
    ……
    几乎与此同时,长安城南,一家国营羊肉泡馍店里,几个男人和一名女子,围着一张老榆木饭桌吃饭闲聊,笑得前仰后合。
    “陈力那家伙,写小说厉害,盖过了咱汉西省所有的作家诗人,就是给他大姐写信太敷衍,加上标点符号,总共357个字,一页稿纸多一点点。”
    “路摇,那封信给我,我再看一遍。”
    “啧啧,陈力这家伙的一笔字,真不赖,有点锥画沙、屋漏痕的感觉了。”
    “平娃,你不是偷偷摸摸在练字么,咋样,看看人家陈力的字,你还是趁早收手,别努力了,哈哈哈。”
    “……”
    这几个人,自然便是汉西文坛上的几位‘风云人物’。
    《延河》杂志的主编王丕详,副主编贺漱玉,小说组组长路摇等几名编辑,外加一個《长安》杂志编辑贾平娃。
    对了,还有一个乡镇干部陈中石,像个老农,言语不多,神情木讷,听着几位编辑老师的话,也不敢多说话,只是一根接一根的抽着劣质烟。
    今晚的谈资,便是陈力寄错的一封信。
    “老王,我打听过了,陈力是我们汉西人,红宁县苦水镇陈家沟人,要不、咱们约个日子,去拜访一下?”女副主编贺漱玉笑了一会儿,突然开口提议。
    路摇猛的一拍大腿:“这个好,明天就出发!”
    主编王丕详点头允准,笑道:“我既不会写诗,也不会写小说,见了面也没话聊,这样好了,贺漱玉同志,路摇同志,你们两个人带队,干脆去陈家沟采风吧。
    再过二十几天就要过年了,你们去拜访一下陈力,争取给我们《延河》约一篇稿子。”
    这位一辈子从未发表过任何文学作品的老主编,端正而慈祥,笑呵呵的继续说道:“就算约不来人家的小说作品,随笔、散文、生活小品文,对咱们来说,都是宝贝呢。”
    路摇点头,感慨说道:“是啊,人家才18岁,三部长篇轰动全国,听说《一张欠账单》发表前紧急送审,那位……都做出批示了。”
    说话间,他伸出一根手指,指了指头顶。
    “这样的大作家,就在我们汉西省,就在我们鼻子下面,不追上去咬几口,撕下来几篇稿子,说明咱没本事啊。”
    路摇的使劲搓几下圆乎乎的大脸,侧脸问一句:“平娃,你去不?”
    贾平娃摇头,颇为淡然的说道:“我就不去了,《长安》杂志是地级刊物,级别不够。”
    此言一出,众人纷纷侧目,看向贾平娃。
    路摇嘿然一笑:“平娃这是酸了啊,岁数比陈力大,小说写不过人家,就一笔字勉强能入眼,而且……”
    他停顿一下,颇为促狭的咧嘴笑道:“而且,听说陈力那家伙1米83的个子,一身腱子肉,比咱们的平娃阳光帅气一尺半。”
    大家哈哈大笑起来。
    路摇的这一张嘴啊,除了吃美食、喝好酒、抽好烟,开口说话就是一个损。
    贾平娃也跟着笑了几声,‘呼噜噜’喝完半碗羊杂汤,站起身来:“我得回去写东西了,最近有点灵感,不敢分心。”
    打一声招呼,平娃走了,顺手还拿走了三个干面锅盔。
    路摇有些不满,嘟囔说道:“长安城里,挣稿费最多的是贾平娃,最抠门、最爱占便宜的,也是这家伙!”
    王丕详主编摆摆手,正色说道:“人后莫论人非……好了,去陈家沟采风的事情,就这么定了,明儿一大早,你们就出发。”
    “记得买些礼当,再送一些书。”
    “大家都是文人,要相亲,莫要相轻,要不然,让外人白白看咱们这些人的笑话……”
    ……
    陈家沟的‘改开试点’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战果累累。
    次日一大早,陈力、郑书记几人,在大伯陈耀祖和公社杜主任的带领下,参观了整个村落的家庭养殖、鱼塘和三千多亩的‘改良水浇地’。
    在县上、公社的大力扶持下,陈家沟家家户户养了猪、鸡、鸭、鹅,短短半年时间,几乎所有的农户就解决了口粮问题,小半农户,实现了肉禽蛋勉强自足。
    三千亩短熟大豆,平均亩产291斤,光这一项,就让陈家沟人均收入达到了1150块。
    大旱之年,郑书记跑了十几趟长安城,费尽口舌,让全县大多数乡镇生产队的公粮,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减免。
    陈家沟是上面定下的‘唯一改开试点’,更占便宜,1979年的公粮一概减免。
    如此一来,即便储备粮仓出事了,陈家沟不仅没有出现饥荒,反而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成了李家咀大队年底分红最多的生产队。
    此外,还有中药材的收入,眼下不算太多,但前景极好。
    林云芝教授和她的十几名学生,经过一个月的实地考察,得出一个令人振奋的结论——
    陈家沟一带,适宜大面积培植当归。
    而且还不止于此,根据林教授一行人的考察,对红宁县七八个公社的气候、土壤和水文等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可以进行当归、党参等中药材的人工培植。
    参观结束,林云芝教授、郑书记、杜主任、大伯陈耀祖几人,在陈力家的箍窑里,开了一个短会。
    陈力、常书兰、林辅导员三人,全程旁听。
    “当归喜欢在微酸或中性的土壤中生长,生长适温为15-25℃,高温多雨易感病害。因此,在种植当归时应选择pH值稳定、通风良好、土壤疏松肥沃的地块,并且注意排水、控制病虫害。”
    “按照这个标准,陈家沟的一些山地、沟坝地,都可以种植。”
    “加上马莲河畔的一些集中连片土地,大致有两千三百亩左右。”
    “一般而言,当归亩产应该在300到500斤之间,咱们就按最低300斤计算,一斤当归,沪上中药材购销单位的收购价格,大约为1块5毛钱到3块钱之间,品质不同,价格不一样……”
    听了林云芝教授的一番话,在场的人,无不精神振奋。
    按照最低亩产300斤,每斤1块5毛钱计算,种植一亩当归,年收入便是450块。
    如果种植得好,亩产500斤,品质再一提高,3块钱卖出去……可不就是1500块?!
章节报错(免登陆)
猜你喜欢: 万历小捕快 年代,二狗有个物品栏 港城1985 只有风知道 战锤:我的生物爹帝皇和半神弟弟 机战:全金属风暴 割鹿记 南朝玄怪录 无敌道医 穿书后我被亲奶奶读心了 军校生但沉迷种田 重启人生 [娱乐圈]恋爱心愿 引火 穿越万界:神功自动满级 师尊她撩完就跑GB 综漫:武侠万事屋 我的天道版本太低,所以全是漏洞 刀路独行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