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恐怖灵异> [北宋]给苏轼当弟弟的那些年> 第 232 章

第 232 章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232章
    *
    范纯仁入仕早,他是范仲淹的长子,进入朝堂后很快就继承了范仲淹留下的人脉关系。
    范文正公为大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纯仁身为其子没有辱没家风,品行能力都为人称赞。
    就是人太优秀了,所以当初他站出来反对青苗法的时候官家立刻把人外放到地方,生怕他和王安石各自拉起队伍互相攻讦忘了正事。
    虽然最后也没挡住两拨大臣互骂,但是骂战的激烈程度尚在控制范围内。
    苏景殊觉得就官家那谁跳的高就贬谁的架势,除了个别头铁的外也没人敢豁出去性命反对。
    本朝不怎么杀文臣,但是皇帝要杀你根本不用直接动刀子,只要贬的地方足够偏远,连官带家眷都能把命留在被贬的地方。
    要是身体不够结实,可能在路上就会和这个美丽的世界说拜拜。
    范大人几年前被贬出京,算算时间的确该挪地方了。
    官家贬他没想要他的命,选的地方是离京城不远的河间府。
    河间府知府,所有新法的推行都要经过他的手。
    让一个反对新法的官员去主持地方新法要承担官员刻意阻挠的风险,偏偏范大人的人品做不出为了证明他是对的而为难百姓的事情,只能黑着脸努力让经过他手的新法不要变成害民之法。
    不知道这几年在河间府推行新法的经历有没有让范大人改变主意,不改变主意也没什么,大不了换到陕西继续黑脸办公。
    安抚使是一路的最高军事长官,转运使是一路或者好几路的最高民政长官,宣抚使比较特殊,是战区才设置的最高统帅,职权尚在安抚使之上。
    他这个安抚使司的机宜文字都能因为有推行新法的经验被拽去转运使司帮忙,范大人来了之后自然也逃不过借调的命运。
    只要足够忙,就没有时间吵架。
    范纯仁不用担心,就算政见不合也能和平共处,吕大防……
    姚古紧张兮兮,“吕大人很危险?”
    苏景殊摇头,“也不是危险,就是、嗯、可能不太好相处。”
    姚古拉来个板凳坐下,“怎么个不好相处法儿?”
    “吕大人应该是你最不喜欢的那种人。”苏景殊的表情略有些古怪,“这么说吧,关中一带言《礼》学当推吕氏,就是吕大防吕大人家的那个吕。”
    端庄稳重,严肃古板,放在学堂是最能唬人的老夫子,放在官场也没好哪儿去。
    苏大人搓搓胳膊,“我二哥说过,有人去吕家做客,吕大人坐在那儿肃着脸一言不发能把客人给吓跑,他们私底下都叫吕大人铁蛤蜊。”
    更可怕的是,这么严肃的吕家人不是一个,吕大人兄弟五个都这样,他们私底下切磋学问用的都是《礼》。
    姚古听着这形容有点耳熟,“该不会是京兆府蓝田那一大家子吧?”
    苏景殊幽幽抬眸,“
    恭喜你,答对了。()”
    “???()?[()]『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小姚同学战术后仰,庆幸他只是个平头老百姓没机会和宣抚判官打交道。
    就说刚才怎么觉得吕大防这个名字有点耳熟,横渠先生身边有三个弟子分别叫吕大忠、吕大钧和吕大临,几个名字放在一起一听就是兄弟。
    苏景殊躺在椅背上,“原来你听过他们兄弟几个的名声。”
    “刚才只顾得想范文正公之子,一时间没反应过来。”姚古摸摸鼻子,继续庆幸他们家从不逼小辈读书。
    蓝田吕家兄弟五人四人登科,吕大忠、吕大钧和吕大临兄弟三个跟在横渠先生身边学习,吕大防在外为官。
    因为他们家这一辈过于优秀,平时经常能从别人口中听到“人家吕家xxxx”“吕家孩子都行你们xxxx”之类的说辞。
    西北文风不盛,但是期望小辈考科举考出眉目来的人家不在少数。
    苏景殊啧了一声,“别人家的孩子”出现一个已经能让普通孩子压力山大,一下子出来五个简直不给普通人留活路。
    “元帅说他过了中秋再回京兆府,你爹什么时候回?”
    姚古咧嘴笑道,“应该再过三五天就到。”
    他爹在京城无牵无挂,正事办完就快马加鞭赶回来,估计到的比先一步收到任命诏书的宣抚使和转运使都早。
    苏景殊缓缓心情,打开信再细细看一遍。
    陕西四路的人事变动有点大,得好好看看有多少不好相处的人。
    武将那边不用管,怎么调动都调不到狄元帅头上,他身为元帅的秘书什么时候都能在西军当螃蟹。
    文臣也不用太担心,这时候被官家派过来的肯定于战局有益,不然官家也不会把人派到陕西。
    只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还是小心点比较好。
    他这是知道小韩相公和老王关系好,不知道的看到他带的两个宣抚判官还以为俩人有仇呢。
    蔡大人此番回京进入枢密院,陕西转运使的位子就空了下来,狄元帅把其他衙门的人事调动说了个遍儿,怎么把转运使司给漏了?
    新任陕西转运使还没定下来?
    搞不懂,等过几天姚将军回来问问。
    “二郎。”
    姚古还在琢磨他爹升官之后能涨多少俸禄,俸禄多了能不能多给他点零花钱,猛不丁听到他们家老师温声细气的喊“二郎”差点蹦起来。
    怎怎怎怎怎怎怎么了?
    好端端的干嘛喊的这么吓人?
    苏老师收好信件,看着比他小好几岁的学生温声道,“你的功课做完了吗?”
    姚古鼓了鼓脸,垂头丧气的站起来,“没有。”
    苏老师清清嗓子,“隔壁吕家五个孩子四子登科,老师不指望你和你哥都考中进士,能考上一个就行。”
    姚古:???
    人言否?
    他哥都在战场上杀的七进七出了还考什么进士?说来说去他们老姚家能指望上
    ()的还是他一个人啊!
    刚还庆幸他不用被“吕家xxxx”蛊毒(),沏?澂?????虎?()_[()]?『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要不要这么学以致用?
    吕家兄弟几个的年龄都够当他爹了,把他们放一起是不是不太合适?
    小姚同学很郁闷,他本来就是借取信的机会跑出来的,本以为老师看到信后会把功课的事情忘掉,没想到忙活半天还是得回去写那些糟心的文章。
    科举考试就不能光考贴经墨义吗?文章有什么好写的?
    他能默写会背诵就证明他会识字会写字,军中能写会读已经是很优秀的人才,何必连写文章也要考?
    不如省下时间去隔壁和白大人学高深武功。
    虽然战场上讲究一力降十会,但是白大人那种漂亮的打法也很吸引人,他也想潇洒的翻墙潇洒的上房潇洒的飞檐走壁。
    有这个写文章的时间他轻功都学会了呜呜呜呜。
    苏景殊摇摇头,将没有自制力的小姚同学赶回隔壁房间写作业,顺便去隔壁和白五爷说没事儿别老带这小子体验轻功。
    武举考试的文化课已经很简单了,让这小子去考读书人的考试他得当场撞墙。
    西夏求和失败安静的和鹌鹑一样生怕大宋有动作,吐蕃董毡部刚去西夏劫掠过又得了大宋的封赏也高兴的很,西北各州都忙着休养生息,看上去暂时不会再起战事。
    所以狄大元帅才能陪乐平公主一起在京城过中秋。
    姚兕回来的时间比姚古猜的晚了半个月,他不是一个人回的京兆府,而是和新任陕西转运使冯京同行。
    冯大人的马车和西北的粗狂格格不入,出行时带的行李装满十几辆大车,长长的车队刚入城就吸引了不少路人的目光。
    苏景殊看着那点缀着金玉的车驾,大概知道狄元帅前些日子送来的信件中为什么没有新任陕西转运使的消息了。
    官家肯定在纠结到底要不要派这人来!
    冯京来之前已经派人准备好房宅,他行李多带的下人也多不方便住官舍,不过他钱多不怕找不到宅子住。
    “许久不见,看来子安在京兆府待的挺开心。”
    苏景殊讪讪笑笑,规规矩矩的上前行礼。
    姚兕翻身下马,直接把带冯大人熟悉转运使司的活儿扔给苏景殊,他刚升官得去军营瞧瞧。
    嘿,又是一个三元及第的状元郎,他们西北这次真是捅了状元窝了。
    两位三元及第的状元郎都在京兆府,西北的文运肯定能起来。
    苏景殊目送姚将军走远,等冯京安排好家里便带他去转运使司衙门熟悉情况。
    本朝为了防止结党营私明令禁止应试举子对主考官自称“门生”或者称主考官为“恩师”,但是当届考生对主考官和阅卷官肯定还是比其他官员亲近些。
    他在司农寺时被安排去和小韩相公一起完善募役法就是因为小韩相公是他那一届的阅卷官,只要分歧不是太严重,看在曾经短暂的师生情上也能冷静下来好好说。
    ()当然,派冯大人这个当年的主考官来陕西当转运使肯定不是因为他,他只是个小小的机宜文字,还没到影响官家调动转运使这等地方大员的程度。
    以他对官家的了解,派冯大人到陕西当转运使单纯是因为他会赚钱。
    纠结的原因也很简单,冯大人太会赚钱。
    寻常官员上任都是怎么简单怎么来,能不露富就不露富,就算炫耀也不会炫耀到把房宅车马都折腾成一眼就能看出价格不菲的样子。
    冯大人不一样,他凭本事赚的钱就要光明正大的花。
    不敢见人的钱财大部分来路不明,他冯当世的钱经得起查,既然经得起查凭什么不让他光明正大的花?
    就……
    挺拉仇恨的。
    还有就是,冯大人和老王的关系非常不好。
    老王主持新法之前俩人的关系还可以,新法开始推行之后就不行了。
    冯大人上疏万言说新法不可行老王在胡闹,老王当堂反驳说冯当世中邪了最好直接把人贬回家种田。
    额……
    这么说吧,虽然老王因为新政和很多人闹翻,但是朝堂上闹翻之后私底下该怎么相处还是怎么相处。
    只有冯大人这里,俩人见面不互怼几句都是对方昨天晚上没休息好脑子没反应过来。
    而新法的推行在路这一级归转运使司管。
    冯大人会赚钱,加分项。
    冯大人反对新法,扣分项。
    冯大人非常会赚钱,加分项。
    冯大人非常反对新法,扣分项。
    如今冯大人已经抵达京兆府,看来在官家心里还是搞钱更重要。
    转运使司的情况很复杂,苏景殊不是转运司的官只能简单介绍一下衙门里的常驻官员,具体情况还得冯大人上任后自己熟悉。
    冯京对这个新差事很满意,虽然王介甫老是和他过不去,但是官家觉得他有本事,不光没有把他贬出京还让他进了枢密院。
    此番西北局势大好,先前被朝中群臣畏之如虎的地方在连番大胜后成了香饽饽,他若是在西北有所建树,过几年回京就有机会进入政事堂。
    到时他和王介甫都是宰相,看看究竟会是谁贬谁。
    “我没记错的话,子安应该是经略司的机宜文字。”冯京笑眯眯说道,“怎么?陕西转运司人手不够用,还要从经略司借人帮忙?”
    苏景殊心中叫苦不迭,面上还得维持应有的礼貌,“转运司的人手够用,下官只是偶尔过来帮忙。”
    他就知道他就知道他就知道,他就知道这人肯定会问到新法。
    被动防守不如主动出击,他说还不行吗!
    苏大人扯扯嘴角露出笑容,直接带冯大人去他在转运司的办公处汇报工作。
    转运司其他的工作他不清楚,新法相关的事情冯大人尽管问,答不上来算他输。
    冯京:……
    倒也不用这么认真。
    苏景殊将陕西路这大半年来的新法推行成果,或许不能称之为成果,应该说是教训,把陕西路这大半年来的新法推行教训一五一十讲给新任转运使听,说完之后破罐子破摔,“陕西土地贫瘠,百姓生活艰难,下官在新法上有些别的想法,过些天整理成册再交给大人。”
    他知道问题很大,已经在想解决问题的办法了,求冯大人不要上来就一刀切。
    小小苏:QAQ~
    冯京哭笑不得,“我又不是不讲道理,不用这么紧张。”
    臭小子就差直接说“想废黜新法就直接从我的尸体上踏过去”了,再听不出他的言下之意还能得了?
    苏景殊眨眨眼,乐呵呵凑上去,“大人看到了,陕西四路都缺钱,大人有什么好主意?”
    “缺钱不是问题,只要有足够的人口,银钱自然会出现。”冯大人笑的危险,“小子,眼光放长远些,天下不只有大宋,大宋之外也不只有吐蕃、党项和契丹。”
    干坐着发愁不会生财,边军消耗大没关系,大不了就招募人口以商养军。
    苏景殊想了想,试探道,“河湟?”
    和陕西挨边的要么是西夏要么是青唐吐蕃,西夏那边的招抚进行的缓慢且稳定,青唐吐蕃的招抚进行的、额、不动是不动动起来吓死人。
    西夏举国来攻之前王韶曾去招降青唐地区势力最大的蕃部的俞龙珂,当时俞龙珂派了几个亲信随王韶一同回秦州,之后就再没动静。
    就在所有人都觉得王韶招抚失败时,俞龙珂忽然率领麾下部署十二万归顺大宋。
    王韶自己都惊呆了。
    他去俞龙珂的大本营的时候没想过能真的将人劝到率众归顺大宋这个地步,最开始想的是能说动就说动说不动就算,能活着回秦州就算胜利。
    万万没想到那个俞龙珂是包青天包大人的铁杆粉丝,这时候不顺着杆子往上爬实在对不起他们包大人铁面无私洁身自好赚来的名声,这才慢慢拉进关系。
    喜欢包大人那就多说包大人,于是他就以包大人的名头打开局面分析利弊,务必让俞龙珂感受到他的真心。
    包大人如今在坐镇开封府,番邦首领无缘面见,但若是愿意归顺大宋,身为归顺各部落的大首领可以进京面圣,到时候不光有机会见到包大人,还能和包大人同朝为官。
    酒桌上的话听听就行,他都过去劝降了肯定是怎么夸张怎么说。
    一番“推心置腹”之后俞龙珂只是派了几个亲信和他一起回秦州,当时的他觉得这已经是意外之喜。
    青唐吐蕃内乱,西夏对那边也是招抚为主,很多不服董毡的部落首领都投靠西夏转过来打董毡,大有直接在前带路让党项人拿下河湟的架势。
    吐蕃各部族之间关系恶劣,有给西夏带路的,也有宁肯举族投奔大宋也不肯让西夏占便宜的。
    俞龙珂的部族占据盐井势头很大,渭源一带的吐蕃人和党项人都眼红不已,可惜对方十多万的部众不是摆设,眼红也没办
    法。
    他敢去和俞龙珂的大本营就是赌俞龙珂想背靠大宋这棵大树来威慑觊觎他族地的吐蕃部族和党项部族,最差的结果是说不到一块儿去把命留在那儿,最好的结果是让俞龙珂恢复对大宋的朝贡。
    王子纯能想到的最好结果就是让俞龙珂口头臣服,没想到俞龙珂那么掏心窝子,纠结了小半年后直接表示要率领部属十二万余臣服大宋,还要亲自进京面见大宋皇帝。
    所有人:啊?这也行?
    之后没几天,京城传来最新消息。
    俞龙珂追星成功,官家不光给他加封官爵,还直接给他赐了个包姓取名叫包顺,四舍五入就是和包大人成了一家人。
    大部分番邦首领归顺后都会被赐赵姓,官家本来想给俞龙珂取名叫赵顺,但是俞龙珂强烈要求跟偶像包青天姓,于是最后就成了包顺。
    苏景殊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整个人都惊呆了那什么,党项那边有追星族吗?给个机会行不行?
    隐约记得书上写过他二哥在宋辽西夏都很有名,有段时间朝廷禁止传播他的诗文,民间百姓偷偷印本子也要收藏。
    苏仙魅力无穷,只靠文采就能倾倒天下。
    二哥努努力,到时候别管是西夏辽国还是其他什么地方,哪边出个大粉儿他都能去劝降。
    离谱,相当离谱。
    如果不是真实发生,脑洞再大的话本写手也写不出这么炸裂的剧情。
    以德服人,这才是真真正正的以德服人。
    最新消息传到京兆府,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反应都出奇的一致:他们也想要这个功劳?
    再然后,有些耐不住性子的家伙都开始想法子找王韶当初写给官家的对策,想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灵感也干一票大的。
    御前奏对只有少数帝王亲信能参与,连京城的官员都不知道官家召见王韶到底说了什么,远在西北的他们更没法知道。
    不过经略河湟的法子不只王韶一个人提过,西北很多人都想过算不得什么独创的见解,所有人都知道招抚青唐吐蕃好处大大的有,西夏那边也玩过联合青唐各部落的手段,结果呢,青唐吐蕃现在还是青唐吐蕃,那些番人根本没有定性,投降复叛对他们而言就和喝水吃饭一样简单。
    招抚番邦不容易,让番邦安心留在他们这边更不容易,但是不管怎么说能招抚过来就是功劳,以后背叛那是以后的事情。
    各州主官不赞同收复河湟他们赞同,别管招抚来的番邦能安生几年,只要能招抚就算他们的功劳,大不了就多花点功夫让他们没有叛逃的机会。
    番邦叛逃无外乎就是正常需求无法满足或者是贪心不足想要更多,前者他们尽量满足,后者就派兵打服,反正总有解决的法子。
    西北官场上的关系错综复杂,官家都同意了接纳内附的番邦部落,那些持反对意见的地方大员不同意也没办法,他们现在照虎画猫能捡功劳的可能性很大。
    骂就骂吧,为了功劳他们宁愿被骂。
    战事结束后环庆路的官员大力培养人才去对面堡寨劝降就是因为眼馋王韶的功劳,沿边的西夏堡寨人口不多也没关系,苍蝇腿也是肉,他们不嫌弃人口少。
    俞龙珂率部众归附大宋之后沿边各部落跟风归附,大宋这边也有许多官员跟风招降,整一个双向奔赴。
    冯大人的意思是支持王韶开拓河湟?也不太像啊。
    王韶是老王举荐上来的,以冯大人和老王的关系他不捣乱就已经不错了更别说支持。
    不是他信不过冯大人的官品,而是、好吧、他承认他就是觉得冯大人的官品没有范纯仁范大人靠得住。
    抛开那些乱七八糟的不谈,还是说冯大人离京之前已经和老王握手言和转为支持新政了?
    冯京不知道臭小子脑子里在想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听他提到河湟冷笑一声,“青唐吐蕃已经不是全盛时期的青唐吐蕃,俞龙珂部占据古渭寨的盐井获益颇多不假,但是在十几万人口的消耗面前也不算什么。”
    大小部落的百姓都过的艰难,如今已经入秋,西北的冬天更是难熬。
    都知道番邦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的脾性,俞龙珂这时候归附大宋真的不是为了找个供应部民过冬的冤大头?
    说他多疑也好说他冷血也罢,反正他不相信拥有十几万部民的大首领会因为崇拜某个人而举族归附。
    包大人又不是这两年才有的青天之名,想归附的话早归附了,还用等到现在?
    呵。
    苏景殊摸摸鼻子,“来都来了,吃饱喝足就拍拍屁股走人未免有点不礼貌。”
    十几万人的大部落动起来也怪费劲儿的,就努努力让他们有来无回呗。
    将番邦部众打散编入边地各军,有事儿没事儿去找他们谈谈理想,要是这样还能让他们想叛变就叛变只能说大宋的官没本事。
    提到人口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河湟,看冯大人的意思也不像支持王韶的样子,所以到底是什么好法子?
    冯京恢复笑眯眯的模样,“山人自有妙计。”
    他还没想好具体要怎么操作,先让这小子猜猜,苏三元的机灵满朝皆知,没准儿就琢磨出更妙的主意。
    苏景殊不明所以,分开之后也没想出来冯大人到底是什么意思,直到回家打开地图看到青唐吐蕃和西夏的地盘之外是什么地方才恍然大悟。
    大宋之外除了吐蕃、党项、契丹还有更多的不和大宋接壤的部族,西夏再往西是回鹘人的地盘。
    西州回鹘不是铁板一块,那边有高昌回鹘、龟兹回鹘、甘州回鹘等大大小小的族群。
    唐时甘州回鹘建立政权统领河西各回鹘部落,之后河西走廊就一直是他们的地盘,直到前些年党项人崛起,两边打了大半个世纪才分出胜负。
    分出胜负也不是正儿八经打出来的结果,而是靠偷袭。
    当年甘州回鹘和吐蕃六谷部联合抵御西夏,西夏数次进攻都没讨到好处,不料辽国这时候忽然插一脚也要争夺河西走廊
    。
    真宗大中祥符三年,辽军攻破肃州。
    仁宗天圣六年,辽军又攻打甘州。
    虽说最后围城四个月也没能攻破,但是西夏李元昊却趁辽军退走的时候大军压境攻破甘州。
    甘州回鹘一部分逃往葱岭以西,一部分归附大宋,一部分被党项人俘虏,还有一部分退向西南和沙洲、瓜州的回鹘人汇合。
    看那边如今的势力划分,沙洲、瓜州乃至玉门关都在党项人的掌控之中,可见回鹘人后来又被打的逃往更远的地方。
    外逃不代表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甘州回鹘和原本生活在沙洲、瓜州的那些部落组成了现在的黄头回鹘,因为黄头回鹘随时都可能反攻,西夏不得不派出大量兵力常驻瓜、沙二州。
    唐朝时的回鹘政权一直尊中原王朝为舅并不断遣使进贡,如今进贡的频率变低,但是态度也一直很友好。
    毕竟居住在瓜州、沙州的汉人不在少数,想统治那边必须和汉人政权打好关系,中原的生产力别的地方比不上,经济上互通有无也是有利无害。
    西夏已经不是李元昊在位时的西夏,回鹘人到汉地经商也绕不开河西走廊,所以……
    ——大兄弟,合作吗?
    苍蝇搓手.jpg
    苏景殊看着舆图上鸡屁股的位置两眼放光,自觉已经接受到冯大人的暗示。
    大宋从开国到现在武力值都不太够看,所以严格控制民间武器流动,私自往周边部落贩卖武器是死罪,谁来说情都不好使的那种。
    不过回鹘部落是个例外。
    当年甘州回鹘和吐蕃六谷部联合抵御西夏入侵,真宗皇帝就破例赐给他们许多武器来增强实力。
    他们和甘州回鹘的残部合作拿回河西走廊不是离经叛道,而是遵循祖宗之法走真宗皇帝的老路,就算放到朝堂上让大臣商量也没人能反驳。
    拿回河西走廊后地盘归大宋还是归黄头回鹘到时候再凭实力说话,不管最终谁来掌控,只要不是党项人就都能接受。
    至于到时候回鹘人能不能从大宋手上把河西走廊抢走,那就各凭本事了。
    多线开战对大宋而言尚且难以支撑,西夏的家底没大宋厚实,即便辽国不动弹,同时和大宋、回鹘以及吐蕃三方起冲突也够他们喝一壶的。
    唃厮啰在位前期将青唐城打造成铜墙铁壁,后来内乱又将都城迁到更远的历精城,虽然后来又统一了青唐吐蕃,但是重心依旧在历精城没有迁回来。
    靠妻子母家起家就这点不好,就算是唃厮啰也没法彻底摆脱来自外戚的干扰。
    继任的董毡是历精城乔氏所生,天生便亲近乔氏一方,继位后也更乐意以历精城为都城,奈何青唐城被建设的太好位置也更好,他两边都舍不得,索性两座城都当都城来用。
    听说汉人有四个都城,契丹人有五个都城,他们吐蕃有两个都城多正常。
    虽然他手下的部落只是吐蕃部落中很少的一部分,但是他有赞普的血统,将
    来未必不能重现吐蕃帝国的荣光,只是现在要韬光养晦积攒力量。
    重现吐蕃帝国荣光第一步,把他爹当年的势力都拿到手。
    对于董毡的远大目标,苏景殊只想说: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唐末五代纷乱,吐蕃也四分五裂,青藏高原在短短几十年间已经退回松赞干布之前那种各自为政的时代,他想恢复吐蕃帝国的荣光……
    唔,估计也只能想想。
    而且西夏的自我定位和大部分人认为的不太一样,虽然党项人经常到大宋边境劫掠,但是仔细观察就能看出来他们其实更像中亚那些国家。
    ——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精兵,然后长驱南牧。
    反正没有种地发家这个打算。
    看党项人近百年来的战事,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先打通河西走廊然后拿下河湟,然后再夺取关中进而图谋中原。
    图谋中原不是为了种地,而是为了放牧,和蒙古人打下中原后的做法差不多。
    大概所有的游牧民族看到中原的良田第一反应都是种上牧草放牧,天大地大放牧最大,需要粮食就去抢,至于去哪儿抢……
    只要打下的地盘足够大,总能找到种地为生的邻居。
    党项人要打通河西走廊控制商道,只要西域的货物只能经过他们的地盘才能卖到中原,他们光靠收过路费就能获得巨大的利益。
    就像现在这样,虽然西夏百姓被压榨到挤不出丁点油水,但是上头的大贵族依旧能穷奢极欲挥金如土。
    要打通河西走廊,就必须打败当地的回鹘人。
    回鹘人从唐时就占据河西走廊,不会把世代居住的土地拱手让人,于是就是不停的打。
    西夏从李继业那一辈就开始和回鹘人打仗,一直到三十年前才彻底拿下瓜、沙、肃三个州掌控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那么重要,回鹘人真的甘心看着党项人赚的盆满钵满而他们只能交过路费?
    <hrsize=1/>作者有话要说
    小小苏(两眼放光):兄弟,合作吗?
    冯大人(目光炯炯):我就说这小子脑子好使!!
章节报错(免登陆)
猜你喜欢: 地府笔记 重生1983:从小医生到大富豪 穿进古早言情当女主[现代版] 替嫁新娘:我老公是顶级大佬 八零家属院来了新嫂子 主动离婚后,妻子跪着求我再爱一次 你给平妻请封诰命,我奉旨和离你哭啥? 家父李隆基 玉殿欢 长嫂要改嫁,疯批小叔失控了 我不做上神很久了 从维多利亚时代开始 玄幻:从一本书开始无敌 穿越43,带着空间杀敌 为父只想静静看着你长生 成影帝了,系统才加载完 校园文男主的作精初恋 娇软美人一哭,七零糙汉心都化了 救命!我被8080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