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网游动漫> 晋末长剑> 简短说下府兵

简短说下府兵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一、府兵的来历
    府兵的雏形出现在北魏后期,真正制度化建立是西魏宇文泰时期。
    最开始是鲜卑兵,置24军府,分散于各个地方。另立军籍,郡县不能管,统归中央管辖。
    每兵自备弓、刀各一,官府给甲、槊、戈、弩。
    因为战争失利,鲜卑兵损耗很厉害,人数不够用了,军队规模上不去,于是“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就是收豪强私兵。
    那么,西魏以及后面北周的府兵体系如何维持呢?
    首先,“于六户中等以上家有三丁者选材力一人,免其身租庸调”。
    其次,“兵仗衣牛驴及糗粮旨蓄,六家共备,抚养训导有如子弟”。
    第三,“郡守农隟教试阅”。
    六户人家供养一名府兵,府兵本人免赋役,其他人不免。
    府兵个人是军籍,其他人是民籍,要交税,即租庸调。
    地方太守训练府兵——这个时候制度其实很不成熟,太守居然能管理府兵。
    北周具体有多少府兵呢?史书无载。
    根据编制而言,有人推测有4.8万府兵,但那是满编的情况下,实际不得而知。
    北周之后,隋朝到来。
    大体继承了周、齐制度,有所改进,“而特加润饰焉”。
    统率机构是十二卫,即左右翊卫、左右屯卫、左右骁骑卫等。
    最基层的机构是鹰扬府,有鹰扬郎将、副郎将、坊主、团主之类的职官。
    唐代基本沿袭,鹰扬府改为折冲府,官职名称有变化,机构也有小改动,但本质没有变。
    二、府兵的安置
    第一大特点是地域性,即都来自本地或相邻地区。
    一个折冲府所辖的地域,被称为“地团”,“不因公事,私自出境界者,杖一百”。
    唐代折冲府的设置也有地域特点,最多的是关中,占接近一半,其次是起家的河东(非河东郡,而是河东道,大体相当于今山西),再次是河南,其他地方很少。
    因为唐朝的政策就是“举关中之兵以临四方”。
    在唐朝的信任逻辑中,关内道最可信,其次是河东道,然后是河南道。
    河北折冲府非常少,唐朝重点看着河北,河北赋税也是诸道中最重的。
    江南开发程度低,折冲府比河北还少。
    三、府兵的义务
    和平时期主要是宿卫,即轮番值守京城,或屯驻各地,称为“上番”。
    战争时期就是出征了。
    其编制是步骑混合的部队,大概一支2万人的府兵军队里,有1.4万战兵、6000辅兵。
    1.4万战兵中,有1万步兵、4000骑兵。
    武器、马匹都要自备,集结路上的粮食也要自备——“具弓一,矢三十,胡禄、横刀、砺石、毡帽、毡装、皆一,麦饭九斗,米二斗,皆自备,并其介胃、戎具藏于库,有所征行,则视其人而出给之。”
    四、府兵的权利
    第一点:田
    这个是最重要的,经济基础,毕竟武器铠甲什么的要自己负担。
    日常训练也需要粮食、肉奶。
    尤其府兵不能只学一种武器,花费更大,不吃肉都负担不起严格的训练。
    田地数量不一,因为分散在各地,情况也不同。
    在初期的时候,授田一百亩,但免赋税,不过不全免——说实话,比起北朝时,待遇是降低了的,可能因为唐朝有60万府兵,人太多了。
    田地之外,朝廷时不时集体赏赐府兵钱财。
    地方官府定时慰劳府兵家庭等等。
    第二点:官
    就是北朝时沿袭下来的策勋十二转了。
    上阵,即以少击多。
    中阵,兵力相当。
    下阵,以多击少。
    上获,消灭敌人40%。
    中获,消灭敌人20%。
    下获,消灭敌人10%。
    上阵上获,五转功,上阵中获,四转;上阵下获,三转。
    中阵上获,四转,以此类推。
    下阵上获,三转,以此类推。
    破蛮獠,上阵上获降二等记功。
    坚城苦战,功第一者,三转。
    ……
    从中可以看出,几乎都是针对野战给出的记功,所以唐军是非常喜欢野战的。
    一次战斗,最多可以获五转功。
    可以看出,立功还是比较容易的。
    立功后给的勋官,最低级的是武骑尉,“视从七品”。
    这是勋官,不是职官,不管事的,唐代最开始有俸禄,二品勋官上柱国享受六品职官的待遇,六品以下降一阶,最低级的武骑尉享受从九品待遇。
    后来给不起,不给了。
    勋官还有什么好处呢?很多。
    第一是获取与勋官相对应的田地数量。
    因为府兵时代是均田制,不是你想占地就能占的,立下战功获得勋官者,可以多占田地,传给子孙,具体每一级别占多少,我一时没找到准确资料。
    第二是通过铨选的方式当职官。
    这条路很窄,没有关系别想抢职官的食,毕竟官位有限。
    第三是通过长期服役的方式(一般是四五年),经兵部简选,当散官。
    散官有俸禄,但不管事——勋官、散官、职官很多人分不清,要注意了。
    三者中最重要的就是职官,可以管事,像县令、太守、御史、宰相之类就是职官。
    散官发得很滥,历朝历代一般是做加衔,或者死后追赠。只要达到一定级别,活着、死了都能领,无非高低而已。
    第四个好处是抵罪。
    所有勋官在犯私罪(注意,是私罪)时都可以减刑,也就是从宽处罚,判得很轻。
    五品以上勋官本人及子弟犯罪,同样可以减刑。
    鞭笞、杖责之罪,不用打,可以花钱免掉。
    徙流之罪可以拿官抵,官不够再补些钱,你就可以不用流放岭南等地了。
    第五个好处是门荫入仕。
    三品勋官子弟等同于五品职官子弟的门荫待遇。
    二三品勋官子弟可以上国子学等,获得铨选资格。
    方法门路还有很多,比如子弟通过服役叙散阶铨选等,不一一赘述。
    五、府兵的泛滥
    唐代的战争是非常频繁的,极其频繁,特别频繁……
    而唐朝定都关中,起家河东,再加上政策,府兵太过密集地聚集在关中、河东这两处——说实话,这两地平原面积都不是很大,田地数量是有上限的。
    唐朝的府兵开始出现问题是什么时候呢?答题时高宗后期。
    这里额外多说一句,有些人总喜欢找反例来说明府兵什么时候出问题,为此得出唐太宗时期府兵就出问题了。
    但我要说,你真找反例,府兵设的第一天我就能找到问题。
    看事情是看整体。
    一开始问题少,慢慢问题多,最后崩溃,这是一个过程。
    事实上大多数学者认为武后年间才出问题,我说高宗后期已经提出了。
    这时候其实已经有七十年了。
    府兵在唐玄宗时期彻底崩溃。
    当时关中府兵最少的家里只有十几亩地了,完全不够。
    土地问题非常致命,因为这和府兵的经济挂钩。
    朝廷分给府兵的土地理论上大部分要收回的,但在实际操作中,根本不这么执行,基本被府兵视为私有财产,自行分配。
    人口增加后,府兵的土地越来越少,渐渐连训练、装备都难以维持。
    另外就是勋官泛滥。
    本文中说了,敦煌县四分之一的府兵是勋官,上柱国55个。
    其实敦煌地处前线,战斗频繁,立功机会多,别的地方没这么夸张。
    但架不住唐朝自己乱来,没上战场就计功。
    太宗、高宗时“凡渡辽海者,皆赐勋一转”——这个其实可以理解,毕竟航海太危险了。
    征高句丽,所有参战之人,都赐勋转——这个勉强可以理解,但唐高宗发的“阳光普照奖”太多,频率比太宗高得多。
    武则天就更离谱了。
    “今日御则天门,必是加勋一转”;
    “明日飨宣阳观,多应赐给一班”
    武则天这人就是心里没数,动不动发“阳光普照”奖,还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次数还非常多。
    而且,还不仅仅是给府兵赐勋,普通老百姓、官员之类让她高兴了,一样赐,而且赐的规模很大,万人、几万人非常普遍。
    这个时候,有学者估算全国有150万勋官,府兵鼎盛时才60万,你算算有多少非府兵得勋官的人。
    勋官多了,首先给不起的是政治待遇。
    那么有人说了,给不起政治待遇,府兵家里有个一二百亩地,不一样能打仗吗?
    一二百亩地的良家子,汉代就有,照旧法来呗。
    很遗憾,有一二十亩就不错了,哪来的一二百亩?
    这个时候,府兵这套体系就算是彻底崩溃了。
    勋官仍然存在,但名存实亡。
    唐玄宗开启募兵时代,职业武人首次成为一个国家的主要军事力量,府兵成为历史——但护佑了唐朝七十年,其实已经不错了,没有什么制度是一劳永逸的。
    发展到这会,募兵其实也是大势所趋了,宋明清三朝,除了开国初期,基本都走上了募兵为主体的道路。
    症结是什么?或许就是土地兼并。
    先写这么多。
    今天写这个,主要是有人居然说我不懂唐朝历史,不了解唐朝府兵。
    我上本写的就是晚唐……
章节报错(免登陆)
猜你喜欢: 上玉阙 都重生了,我当然选富婆啦! 八零小寡妇孕肚回归后,禁欲军少心慌了 混在漫威的玩家们 让你当收尸人,你直接解刨了前女友 生生不灭 [综武侠]穿成过儿他姐之度步天下 我女友是大提琴家 我在修仙界大器晚成 韩娱之崛起 我的替身是史蒂夫 青仙问道 神通不朽 游戏入侵:我有一万种天赋 女神也没说这个不能吃啊? 杀殿,求把绒毛借我摸摸 长青仙尊 从流民开始武道通神 海贼×小动物√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