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其他类型> 归义非唐> 第343章 佛法精湛

第343章 佛法精湛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笔趣阁】 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343章佛法精湛
    「驾!驾!驾……」
    宿州境内,官道两侧不见树林,唯有抛荒的田地,以及那倒在人腰高荒草中的枯骨。
    数百乘马的披甲兵卒仓皇往西逃窜而去,惊起漫天扬尘……
    「直娘贼的,耶耶我总有天要杀了这个王小年!!」
    马背上,狼狈不堪的王仙芝叫骂着旁人姓名,只因此人的出现,破坏了他试图逼朝廷以高官厚禄招降他的计划。
    任谁都看不出来,两个月前的今日,他王仙芝还是甲兵八千,聚众十万的「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浩豪都统」。
    只是随着高邮之败,他不得已率数千甲兵及近万盗寇北撤楚州,接着撤向海州。
    得知王式在运河设防,王仙芝就知道,王式是打着彻底围歼他们的目标进行谋划,因此王仙芝没有选择坐以待毙。
    他本来想依托海州的造船工艺,驾船出海,南下江南。
    结果王式已经料到了他的举动,提前调走淮南水师,将海州南下的近海海域全部封锁。
    海路走不了,王仙芝只能率众向西突围。
    只是随着他率兵向西突围,王式不紧不慢的指挥大军步步紧逼,最后将他逼到宿州符离县这个包围圈。
    数千甲兵及后续招抚而来的近两万盗寇在官军的围剿下全军覆没,唯有三百多天平戍卒的老兄弟与王仙芝突出重围。
    如今他们虽然还在宿州境内,可是却突破了通济渠的防线,即将进入颍州境内。
    尚让策马上前,在疾驰中大声询问王仙芝:「节帅,我们现在该往何处去?!」
    王仙芝闻言,不假思索的骂道:「直娘贼的,这王小年厉害,某不是对手,如今之计只有南下进入大别山中躲避此僚。」
    「这王小年成了讨击使,北边的庞勋还在青州作乱,他始终要北上的。」
    「大别山中盗寇不少,待王小年北上,届时我们再摇旗,好教这王小年分身乏术!」
    王仙芝的话,无疑让正在逃亡的三百馀骑兵马增添了几分信心。
    伴随着马缰的抖动声,他们齐齐向南边的大别山转进而去。
    与此同时,王式派出的追兵也紧追不放,直到半个月后王仙芝他们劫掠几个村庄后逃入大别山,率领精骑追击的王涉才将消息传回了宿州。
    此时的运河已经复通,淮南与江南的漕粮正在源源不断的通过通济渠运往洛阳。
    除此之外,王式也在宿州等待王涉消息,同时围剿王仙芝溃散的旧部,操训诸镇兵马。
    「杀!杀!杀……」
    宿迁县外,军营内的喊杀震天,经历过高邮之战丶宿州之战这两场战事的诸镇兵马,也终于有了几分「唐军」的味道。
    此刻王式站在校台上,面前就是正在操练的三万诸镇兵马。
    不过他的注意力没在诸镇兵马上,而是在于手中的军报。
    「王贼率三百馀众劫掠了几个村庄,随后弃马逃入大别山。」
    「王兵马使俘获三百七十二匹乘马,未能将王贼杀于大别山外。」
    王仙芝的军报,令站在他身后的王从简丶杨复恭丶赵黔欣喜不已。
    对于他们来说,能把王仙芝打得只剩三百馀残兵,完全够向朝廷表功了。
    「此事我会向朝廷表功,不过王仙芝不死,始终为朝廷心腹之患。」
    「我会奏表朝廷,请调荆南丶鄂岳丶江西丶山东(山南东道)等镇兵马轮流派出戍兵,将大别山困死。」
    「如此包围几个月,不愁此贼不出山投降……」
    王式将南边的事情安排妥当,随后又对身后三人道:
    「传令三军,休整五日,五日后分兵北上,某在要岁末前,将庞贼所部全歼于淄青!」
    「末将领命……」
    三名将领纷纷作揖应下,随后便在王式的示意下,将军令传达三军。
    五日后,诸镇三万兵马分兵北上。
    杨复恭率五千忠武军前往郓州,赵黔率五千义成丶淮南兵马做前军北上青州,王式率二万兵马殿后。
    除此之外,王式下令给天平军节度使杨公汉,让他率领三千天平军新卒死守齐州。
    李福丶李璲丶李荀等三名宣武丶义成丶淄青节度使则是率兵守住密州,等待王式率军抵达后,合兵荡平庞勋。
    在王式的安排下,官军北上讨击的路线和计划已经定了下来。
    还在淄丶青二州劫掠的庞勋,尚不知道王仙芝惨败的消息,正是王式北上捉庞的大好时机。
    「好好好……」
    五月初二,当王式所写奏表送抵长安时,身为皇帝的李漼再度叫好。
    不过这次他没有出现在紫宸殿,而是依旧在他的咸宁宫中。
    不同的是,这次咸宁宫内没有那麽多乐师与伶人,而是由数百名僧人簇拥一名中年僧人在诵读佛经。
    李漼桌上的饭食,也从平日中的玉盘珍馐,换成了各类时令蔬菜与水果。
    「诸位大德的饭食可曾准备好了?」
    李漼询问田允,田允躬身道:「都准备好了,只等诵经结束便能传膳。」
    「嗯……」李漼颔首,脸上表情十分高兴,随后又瞥了眼桌上的奏表,接着道:「去南衙传三位相公前来。」
    「是……」
    田允应下,接着退下金台,往外走去。
    与此同时,众僧的诵经声也渐渐变小,最终平息。
    李漼见状走下金台,来到那中年僧人面前行礼道:「敢问大德,今日诵经是否结束?」
    「回陛下,诵经已然结束,不知贫僧是否可以出宫了?」
    中年僧人缓缓睁开眼睛,起身行了一礼的同时,不卑不亢的询问着李漼。
    李漼闻言道:「朕还想与大德聊一聊佛法。」
    「此外,宫中已经准备好饭食,诸位大德可以留在正殿用膳,劳请法海大德与朕往偏殿讨论佛法。。」
    「善……」法海颔首,随后转身对身后众僧道:
    「皆在此等待,饭食时谨言,勿要叨扰陛下。」
    「谨遵师父教诲……」
    众僧纷纷作揖应下,随后盘膝坐于殿内。
    法海眼见众僧人安分守己,当即与李漼往偏殿走去。
    不多时,二人来到偏殿之中,李漼坐在主位,法海坐在左首位。
    说起来,法海的经历也十分传奇,所以民间的文人墨客,才会为他书写诸多话本。
    法海俗名裴文德,年少时便被身为潭州刺史的父亲裴休送至沩山修行,寺庙主持灵佑禅师为其赐号「法海」。
    山上修行时,挑水是必备的功课,故此法海常常需要下山挑水,同时诵读佛经来精进佛法。
    法海的胞姐不忍让他上下挑水的折腾,于是便向寺院施舍脂粉钱,为常住修建了工程浩大的饮水磵,美其名曰「美女磵」。
    三年挑水苦功后,法海又闭关三年,待开关时,便已经成为寺中的大德高僧。
    待裴休为相后,法海前往润州苦修,在修葺泽心寺时挖到黄金上交于衙门。
    与此同时,泽心寺内的洞窟中有白蟒出没,常袭击百姓,掠食百姓家畜。
    法海得知此时,持禅杖前往洞窟,将白蟒赶入长江之中。
    他的这些事迹在当地广为流传,衙门便将这些事情与其早年挖出上交的黄金通过奏表的方式送往长安。
    唐宣宗李忱得知此事后,当即改泽心寺为金山寺,而法海在金山寺降服白色大蟒的故事,也被长安的许多士子进行了艺术加工。
    传至如今,曾经的法海降服丈许白蟒之事,已经演化成了「金山寺有四五丈大白蟒,常吞噬百姓,为法海施展金刚伟力降服,镇压塔下」的说法。
    李漼自然是不相信这种说法的,但他却相信法海确实是得道高僧。
    正因如此,他才想着藉助裴休去世的消息,召法海来长安一聚。
    「大德,朕有一事不明。」
    「陛下请讲……」
    偏殿内,李漼坐在主位,对坐在左首位的法海询问道:「不知大德如何看待民间所传的武宗灭佛之说?」
    法海闻言,神色依旧平静,但眼中却闪过一丝深邃的光芒。
    面对李漼的询问,他脸上神色自若,声音低沉而有力:「陛下,贫僧以为,此事非武宗一人之过,亦非佛法之过,乃是时势使然。」
    李漼微微颔首,示意法海继续说下去。
    法海毕竟是裴休的儿子,父子书信往来间,法海也能知道不少朝廷的事情,因此他很清楚自己要怎麽说,才能赢得这位咸通皇帝的青睐。
    「武宗之时,天下寺院广占田产,僧尼众多,不事生产,却享有免税免役之特权。」
    「寺院财富积累,甚至超过朝廷府库,而百姓却因赋税沉重,苦不堪言。」
    「武宗为整顿朝纲,减轻百姓负担,故而下令灭佛,收回寺院田产,遣散僧尼,以充实国库,缓解民困。」
    李漼听罢,眉头稍展,但仍有疑虑:「大德所言,朕亦有所耳闻。」
    「然灭佛之举,是否过于激烈?」
    最⊥新⊥小⊥说⊥在⊥⊥⊥首⊥发!
    「佛法乃教化人心之良方,岂可因一时之弊而全盘否定?」
    法海微微一笑,语气中带着几分慈悲:「陛下明鉴……」
    「灭佛之举,确实激烈,然武宗之初心,乃是为国为民。」
    「佛法虽为教化人心之良方,然若寺院滥用特权,背离佛法本意,反而成为百姓之负担,则灭佛之举,亦有其不得已之处。」
    说到此处,法海顿了顿,眼见李漼脸上没有其他表情,这才继续说道:「然佛法广大,非一时一事所能灭尽。」
    「武宗之后,佛法复兴,寺院重兴,僧尼再聚,此乃佛法之生命所在。」
    「陛下今日问及此事,想必亦是关心佛法与国运之关系。」
    李漼点了点头,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大德所言极是。」
    「近日来,朝中户部与度支皆出问题,而祠部奏括天下寺庙及僧尼人数,言大寺近千,兰若近万,在册僧尼七万七千有馀,佛田数百万。」
    「奏表之后,朝中便有不少大臣奏言拆除佛寺,还僧尼与田亩于朝廷。」
    「大德以为,朕应该如何做?」
    李漼的问题令法海心里一紧,要知道昔年武宗灭佛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国库空虚,而僧人拥有田亩山川不纳赋税,富比皇宫。
    如李漼刚才所说的那些寺庙丶僧尼及佛田数量就足够让人瞠目结舌,但昔年会昌时,天下寺庙僧尼及佛田的数量远超如今。
    武宗灭佛时,天下有大寺四千六百馀所,另有兰若四万有馀,僧尼近三十万,佛田数千万,奴婢十数万。
    这还是祠部登记在册的数量,许多寺庙僧尼甚至没有登记,可见当时的佛家占据天下多少资源。
    武宗下旨灭佛后,祠部虽然奏表拆寺四千六百馀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收充两税户,拆招提丶兰若四万馀所,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
    但问题在于,许多官员因为崇佛的自身原因,并未按照朝廷要求拆除寺庙和遣散僧尼,这也是佛教不到二十年时间,再度复起的缘故。
    大唐人口不过四五千万,单僧尼及其仆人便近四十万,而其手中掌握资源则是接近天下的一成。
    百分之一的人口,掌握了十分之一的资源,也难怪武宗要灭佛。
    当然,灭佛并不彻底,至少从李漼刚才所说的祠部奏表数量来看,天下佛寺恢复的速度很快。
    这才不到二十年时间,天下又多出了近八万僧尼,而且不包括其奴仆。
    除此之外,这八万多僧尼竟然掌握了数百万亩佛田,地方衙门根本无法统计。
    如今户部丶度支钱粮紧缺,若是李漼真的能下定决心,将这上千寺庙及八万僧尼遣散,收数百万亩佛田为朝廷所用,那还真能解决不少问题。
    面对李漼展露的想法,法海心中一紧,但脸上却依旧保持着平静。
    若是李漼将此时的念头付诸实施,必将对佛门造成巨大打击。
    想到此处,法海不紧不慢的双手合十,语气温和而坚定道:「陛下……」
    「祠部所统计的僧尼数量虽属实,但天下佛田并未如奏表中所言那般庞大。」
    「以贫僧所在的金山寺为例,虽有僧众数百,但佛田不过两千四百二十四亩。」
    「金山寺在江南已算得上大寺庙,可佛田数量尚且如此,更何况其他小寺庙呢?」
    李漼闻言,眉头微皱,似乎对法海的话有所触动。
    法海见状,依旧保持双手合十的动作,语气愈发温和。
    「陛下,佛门虽广,然其根本在于教化人心,济世利民。」
    「佛田所产,多用于供养僧众丶修缮寺庙,以及赈济贫苦百姓。」
    「若朝廷需要寺庙遣散僧尼,将佛田收归朝廷,那天下僧尼必然支持,但此举恐会引发百姓不满……」
    说到此处,法海顿了顿,语气中带着几分恳切:「陛下若能以慈悲之心对待僧尼,我朝国运必有佛法加持,定能相得益彰。」
    李漼听罢,神色渐渐缓和,不由的点了点头,语气中带着几分肯定:「大德所言极是。」
    「朕方才一时思虑不周,险些误了大事。」
    法海见李漼态度转变,心中松了一口气,连忙合十行礼:「此事并非贫僧所言,乃是陛下心怀慈悲,自行领悟到了佛法真谛。」
    「若陛下以慈悲之心治理天下,则国运昌隆,百姓安乐。」
    面对法海的这番说辞,李漼十分受用:「大德之言,令朕茅塞顿开。」
    「今日之后,朕当以慈悲之心,治理天下政务,使百姓安乐。」
    话音落下,李漼顿了顿,接着说道:「金山寺虽为江南大寺,却仅有两千馀亩佛田,实在贫苦。」
    「过些日子,朕会令润州刺史拨荒田千亩与金山寺,以表朕心。」
    法海闻言,连忙合十行礼:「贫僧代金山寺众僧,谢陛下隆恩,愿陛下福寿绵长,国运昌隆……」
    「哈哈哈,希望借大德吉言。」
    李漼笑着颔首,而此时饭食也被端入了偏殿之中。
    李漼与法海一边吃饭,一边讨论佛法,约莫半个时辰过去,法海才带着众僧离开了咸宁宫,而此时的路岩丶蒋伸丶高璩三人却已经在殿外等待了两刻钟。
    「陛下传三位入偏殿议事……」
    田允走出偏殿,来到咸宁宫门口对路岩丶蒋伸丶高璩三人作揖交代着。
    三人颔首,随后与田允走入了偏殿之中。
    眼见三人步入殿内,李漼这才拿起几份奏表示意道:
    「近日来,有不少官员称天下佛寺扩张无序,僧尼蚕食天下田亩。」
    「朕向法海大德了解此事,已经知晓此事为子虚乌有之事。」
    「此间过后,还望三位相公能够查明事实,勿要让此等无智谋者尸位素餐,窃据高位。」
    路岩三人也是迷惑,皇帝召他们三人前来,不是讨论王式围剿大别山之策的吗?
    现在他们刚刚过来,话题怎麽变成了祠部所管的佛寺僧尼之事?
    「臣等领旨……」
    三人也不管皇帝为何那麽大脾气,总之先把事情应下来便是。
    眼见三人同意,李漼当即说道:「王式所说发动诸镇设戍兵于大别山,以防王仙芝复燃之事,诸位以为如何?」
    「陛下,臣以为,以王小年所说那般下旨便可,其人有才,能如此短时间内击败王仙芝,朝廷不必更改其策。」
    蒋伸不紧不慢的说着,路岩与高璩则是点头称是,毕竟他们也没有什麽好办法。
    李漼见状,当即便颔首道:「既然如此,此事便按照王式所献之策操办,莫要出了纰漏。」
    「臣等领旨……」三人作揖应下,李漼则是将目光放到了桌上。
    田允心领神会,当即对三人道:「陛下还有政务处理,奴婢送送三位相公。」
    高璩三人面面相觑,他们花了半个时辰从南衙来到宫中,又在咸宁宫外吹了两刻钟的冷风,结果到头来王仙芝的事情没聊几句,倒是因为祠部僧尼的事情被训斥了几句。
    三人不解,但还是顺着田允所说,先后离开了咸宁宫……
    (本章完)
章节报错(免登陆)
猜你喜欢: 来自末日 乡野小医神 割鹿记 第一天骄 重生60年代,开局就上山下乡 年代:我在58有块田 科举:谁懂啊,这人突然就努力了 剑仙:拐个妖族女帝当娘子 年代1979:带着老婆孩子吃肉 逼我重生当神豪是吧 重返十九岁,女神你怎么不骄傲了 修仙不易,柳愚卖艺 重回高三逆袭成大佬 奋斗在洪武元年 转生成绿龙的我屑一点怎么了? 到底谁教你这么当新兵的? 问鼎仙途 家族修仙:我以子嗣登仙 高武:开局心之钢,数值碾压一切
验证码: 提交关闭